《伦敦大火纪念碑》之“火熄”
9月2日 起火
详情请点击查看《伦敦大火纪念碑》之“起火”
9月3日 蔓延 & 9月4日 焚城
详情请点击查看《伦敦大火纪念碑》之“蔓延与焚城”
9月5日 火熄
也许是天助自助者,4日晚间,持续数日的猛烈东风渐渐停了。烈火失去了最大的助力,原先开辟的隔离带开始发挥作用。大火被分割包围,再被逐个扑灭。据5日早晨的目击者记载:城墙内外,依然分布着许多大小不一的着火点,但已不复燎原之势,只是苟延残喘,等待着被逐个消灭。当天,救援人员扑灭了绝大部分的火情,虽然部分燃煤在煤仓内继续闷烧达两个月之久,但是伦敦城的大火,已经宣告结束了。
后续
据官方记载,这场持续了四天的大火,只有个位数的罹难者。这个数字也遭到了部分史学家的质疑,理由有二:一是当时没有严格的人口登记制度,即便有,登记记录也在大火中付之一炬,二是火场内温度惊人,很多遇难者也许尸骨无存,有多少因跳河逃命而丧生的人也无从考证。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,使得实际遇难者的数量无法被准确统计。然而这些史学家也苦于没有证据佐证自己的观点。所以,我们只能暂且相信官方的记载,毕竟少一些人罹难,也是不幸中的万幸。
然而还有些不幸者未被计入死亡名单,他们并非死于高温或吸入性窒息(研究显示大部分火灾中后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更甚),但是他们的死,也和这场大火有关。比如:因烧伤或吸入烟气致伤致残,最后死于病榻的人;因为失去了一切,最后死于贫穷、饥饿或即将来临的寒冬的人;还有那些被谣言煽动起的仇外情绪的牺牲品,那些无辜的外国人,他们遭遇的私刑迫害,比煤仓中燃煤焖烧的时间更久。
我们对1666年伦敦这场大火的叙述,就止步于9月5日这一天吧!因为单从救火这一层面来说,所有的工作都已经做完了。之后还有无数让查理二世头痛不已的灾民救助和灾后重建工作,就不在这篇消防杂文所论述的范围之中了,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史料。
图 12 伦敦大火纪念碑刚落成时的景观
经验教训
拿现在和1666年相比,无论是消防法规的完善性;建筑材料的阻燃性;还是建筑物的内外布局以及各项设施的安全性;又或是消防设备及各项救灾手段的多样性;乃至全社会对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,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但所谓前车之覆、后车之鉴,回顾这场大火的全过程,仍能从中吸取一些经验教训。
1. 首先是日常生活中消防安全的意识,普通人无需搞清楚诸多消防法规条文背后的考量,只需要做到消防部门日常宣导的内容。像注意用电用气安全;使用合格的建筑装修材料;记住最近的逃生出口;保持逃生通道的畅通;火警时迅速有序撤离并不使用电梯;不要阻塞消防通道等等。哪怕不能理解这些做法的用意,记住它们关键时刻能救命就行。
2. 使用全自动的火灾探测和火灾扑灭系统,它们能为使用者赢得宝贵的逃生和响应处理时间。
3. 安全系统的设计要考虑冗余,那种恰好“用最后一滴水,浇灭最后一丝火苗”的想法是极其危险的。救灾时更是不能吝惜成本,牢记烈火的威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几何级数级增长,一切以尽快扑灭火灾为要务。如果发现火势无法被立即扑灭,消防工作的阶段性目标就要转变为控制不让火势蔓延。
4. 一个能时刻掌握灾情发展态势,又能统一调动全局资源的总指挥,对救灾工作至关重要。同样。一支纪律严明、训练有素的专业救援力量,是高效开展救援工作的基础。
5. 要尊重科学,听取专业意见。同时,也要意识到大范围火灾对社群民意的影响,明白火灾所造成的伤害不仅在物理层面,也触及社会心理层面。事前将这一风险纳入考量,足以改变决策者心中成本与收益的平衡式。
6. 对大型的灾难性事故的社会化救援,必须注意舆论导向,信息发布要及时且多渠道覆盖,不给谣言传播发酵的空间。
7. 要认识到火灾,也符合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,可分为初发、上升、巅峰、下降、熄灭这几个阶段。消防救火的方式方法,也要视火灾的阶段而异。采用正确的方法,哪怕一是并不奏效也不要气馁,坚定地分割包围,减少过火面积,以量变引发质变,总会迎来烟消火熄的胜利。
图 13 纪念碑顶部
1677年,伦敦大火纪念碑落成于圣玛格丽特教堂的遗址上,这是这场大火焚毁的第一个教堂。伦敦市政委员会决定以此碑纪念这场灾难,免得这起“惨痛的”事故,被时间慢慢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。作为消防从业人员,我们更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场源于一个面包炉的焚城烈焰,以及它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。别像黑格尔说的那样: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,就是人类从不吸取教训。
图 14 伦敦大火纪念碑全景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已完结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PS: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犯版权,请联系我们24小时内删除。